「齡活」人生

「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致力協助建構香港成為適合不同年齡人士生活的城市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資料, 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佔整 體人口的比例,由2011年 的13%升至2021年的20%。到2040年,預計全港將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長者。

過去多年來,馬會主導推行及支持多個項目,以提升市民晚年的生活質素,當中包括「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這項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自2015年起主導推行的計劃,旨在協助建構香港成為對長者友善的齡活城市,以應對人口結構轉變而產生的各項社會需求。

現年67歲的李淑賢,便是計劃的受惠人之一。大半生均居於灣仔的她,數年前退休後便擔任起照顧者的角色,經常陪同家中坐輪椅的長者到醫院覆診和外出活動。淑賢發現區內欠缺與無障礙路線及設施相關的資訊,為她及其家人帶來不少困擾。

於2021年,淑賢成為「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的「齡活大使」,她聯同其他大使一起探索如何將灣仔區變成一個更年齡 友善的地方。他們在區內進行實地考察, 最後發掘了四條方便長者和輪椅人士使用、具有年齡友善元素的「無障礙路線」,包括灣仔港鐵站至律敦治醫院之間設有升降機和斜路的路線。他們還透過社工,以及派發宣傳小冊子,讓區內有需要人士認識這些路線。淑賢指擔任「 齡活大使」的經歷令她明白到,長者也有能力服務社群,亦可分享自己的經驗予同路人。

香港各區亦有不少長者像淑賢一樣, 透過「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的合作夥伴, 例如嶺南大學的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參與「齡活大使」的活動和培訓。計劃透過由下而上、以地區為本的模式推行,此策略可制定出符合各個社區居民需求的有效方案,迄今已於全港18區推行超過140個項目。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需以「積極樂頤年」為宗旨,讓長者可以保持健康、積極參與並 得到保障,從而提升生活質素。「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聚焦於世衞確認的八個主要範疇,以此評估每個社區的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推動區內年齡友善的風氣、建立可以持續提升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的框架、加深公眾對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的認識,並鼓勵社區參與,共同建構香港成為「齡活城市」。八個範疇包括: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房屋、社會參與、 尊重和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以及社區與健康服務。

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推出的「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融合教育計劃」,亦有助於建設年齡友善城市。該計劃讓「齡活大使」直接參與校方多個院系的課程, 目標是透過「齡活大使」與大學生彼此交流看法和建議,促進兩代溝通,提升尊重和社會包容。「 齡活大使」謝雲明與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姚懿珊均是「 融合教育 計劃」的參加者。兩人透過計劃在香港理工大學的 「營養與健康活齡理學碩士課程」工作坊互動交流。該課程融合營養學與老年學知識,培訓專才推廣健康飲食,關心年長人士的飲食需要。

謝雲明說:「透過參與計劃,同學們向我提供與健康相關的資訊,讓我獲得正確的健康知識和建議,非常有用。」

計劃亦令姚懿珊等學生有機會與長者溝通。她表示:「這個計劃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長者的實際需要,這些都是難以從書本上學到的寶貴經驗,對我將來投身有關長者服務的行業亦有幫助。」

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是馬會重點推動的慈善策略範疇之一,一如本會對其他捐助的慈善項目,我們對以上項目的支持,有賴馬會獨特的綜合營運模式,透過稅款及慈善捐款, 將博彩及獎券收入回饋社會。馬會將持續支持更多相關項目,致力建設更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