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活”人生

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致力协助建构香港成为适合不同年龄人士生活的城市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香港65岁及以上长者占整体人口的比例,由2011年的13%升至2021年的20%。到2040年,预计香港将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为长者。

过去多年来,马会主导推行及支持多个项目,以提升市民晚年的生活品质,当中包括“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这项由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自2015年起主导推行的计划,旨在协助香港成为对长者友善的龄活城市,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而产生的各项社会需求。

现年67岁的李淑贤,便是计划的受惠人之一。大半生均居于湾仔的她,数年前退休后便担任起照顾者的角色,经常陪同家中坐轮椅的长者到医院复诊和外出活动。淑贤发现区内欠缺与无障碍路线及设施相关的信息,为她和家人带来不少困扰。

于2021年,淑贤成为“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的“龄活大使”,她联同其他大使一起探索如何将湾仔区变成一个更年龄友善的地方。他们在区内进行实地考察, 最后发掘了四条方便长者和轮椅人士使用、具有年龄友善元素的“无障碍路线”,包括湾仔港铁站至律敦治医院之间设有升降机和斜路的路线。他们还通过社工,以及派发宣传小册子,让区内有需要人士认识这些路线。淑贤担任“龄活大使”的经历令她明白,长者也有能力服务社群,亦可将自己的经验分享予同路人。

香港各区亦有不少长者像淑贤一样, 通过“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的合作伙伴, 例如岭南大学的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参与“龄活大使”的活动和培训。计划通过由下而上、以地区为本的模式推行,此策略可制定出符合各个小区居民需求的有效方案,迄今已于全港18区推行超过140个项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需以“积极乐颐年”为宗旨,让长者可以保持健康、积极参与并得到保障,从而提升生活品质。“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聚焦于世卫确认的八个主要范畴,以此评估每个小区的长者及年龄友善程度、推动区内年龄友善的风气、建立可以持续提升长者及年龄友善程度的框架、加深公众对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的认识,并鼓励小区参与,共同将香港构建成“龄活城市”。八个范畴包括:室外空间和建筑、交通、房屋、社会参与、 尊重和社会包容、公民参与和就业、信息交流,以及小区与健康服务。

香港理工大学活龄学院推出的“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融合教育计划”,亦有助于建设年龄友善城市。该计划让“龄活大使”直接参与校方多个院系的课程, 目标是通过“龄活大使”与大学生彼此交流看法和建议,促进两代沟通,提升尊重和社会包容。“龄活大使”谢云明与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姚懿珊均是“融合教育计划”的参加者。两人通过计划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营养与健康活龄理学硕士课程”工作坊互动交流。该课程融合营养学与老年学知识,培训专才推广健康饮食,关心年长人士的饮食需要。

谢云明说: “通过参与计划,同学们向我提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让我获得正确的健康知识和建议,非常有用。”

计划亦令姚懿珊等学生有机会与长者沟通。她表示:“这个计划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长者的实际需要,这些都是难以从书本上学到的宝贵经验,对我将来投身有关长者服务的行业亦有帮助。”

丰盛耆年及长者服务是马会重点推动的慈善策略范畴之一,一如本会捐助的其他慈善项目,我们对以上项目的支持,有赖马会独特的综合营运模式,透过税款及慈善捐款, 将博彩及奖券收入回馈社会。马会将持续支持更多相关项目,致力建设更美好未来。